top of page

全國趨勢圖表

1987年至2015年經常性薪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

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算出一個總指數,再選定個基準年作為基期,以方便各期的CPI數值與基期比較(基期以西元2011年=100)

  除了從1987年(解嚴)後十年薪資及物價指數成長較快之外,近二十年都是趨於平穩。物價漲得少,但薪資漲得更少。近十年來的物價指數向上攀升的趨勢加劇,薪資所得跟不上物價成長的速度,導致物價指數(CPI)大幅上升,從1987年至2015年台灣的CPI成長了63.93%,意思就是1987年花50元可以買到的東西,在2015年我們得花82元才能購買。而物價上漲,薪資看似也緩緩地向上攀升,又代表什麼呢?原來,是和「實質薪資」有關:
     實質薪資公式:實質薪資= (計算期之名目薪資/計算期消費者物價指數)*100
  舉個例子來說: 假設每月薪資10000元,一碗牛肉麵100元的情況下,可以買100碗;若加薪5%變成10500元,但牛肉麵同時也漲了10%變成110元,便只能買95.45碗,雖然薪資變多,但實際上能買到的牛肉麵卻變少了。 在這裡,10500元只是「名目薪資」(表面上拿到的薪資),因為物價上漲的比例比薪資上漲的比例更多,而使得購買力下降,因此「實質薪資」也跟著減少。若將物價漲幅算進來,10500/1.10=9545.45....,就等於一個月的「實質薪資」僅剩下9545元,看似成長的薪資數字,反而是比原本還要更少的。

 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,1987年到2015年工業及服務業的經常性薪資的成長率為34.66%,遠遠不及物價成長的速度。

​  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,台灣有近七成的人認為就算努力賺錢也難翻身。人民的生活負擔變得越發沉重,再加上近年來貧富差距的擴大、房價飛揚、稅制等等問題下,草莓族真的是草莓嗎?

資料來源:行政院主計總處

資料來源:行政院主計總處

實質薪資公式:實質薪資= (計算期之名目薪資/計算期消費者物價指數)*100

薪資漲幅>物價漲幅 →實質薪資增加
薪資漲幅<物價漲幅 →實質薪資減少

物價上漲→購買力下降→實質薪資降低

© 2016 B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

  • White Facebook Icon
  • White Twitter Icon
  • White Google+ Icon
bottom of page